1)第393章 第一套货币_三国:开局继承三个系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华夏帝国的主旋律就是迁徙,一方面保证在地方发展的百姓,保证他们的温饱问题。一方面人口过度饱和的地方,要按照一个什么规则进行搬迁。

  大量的人口流动,同时大量的商队外出,首当其冲的就是货币问题。

  在两汉,货币主要是五铢钱,当然也出现过更轻的货币,甚至是铁钱。

  黄金,主要是金饼是大商人之间,大宗交易的默认货币单位。对朝廷来说,金饼主要用于赏赐给臣子,它和银一样是贵金属,也仅仅是贵金属,不作为货币使用。

  “工部已经按照陛下的要求,改良出第三套模具。”黄承彦出列,他很清楚,这是陛下关心程度比较靠前的技术。另外就是,陛下今天让他把东西带来上朝。

  说完招了招手,自有下面的郎官,把几套崭新的货币送上。

  其中一套,送到陛下那边,另外几套传递给群臣们观看。

  孙暠上手看了看,一套货币主要是金银铜三个材质,其中铜钱依然是五铢钱,这是两汉流传下来的货币单位,有很高的辨识度和公信力。

  只是上面刻着的字,少不得要根据华夏帝国变更。

  要说新朝还在用前朝的旧钱,不是说不可以,一直这样下去也不像话。再说货币的流通的发行,本身就是上下浮动的,总量不可能一成不变。尤其,百姓还有存钱的习惯。

  准确的说,百姓会积极存钱,是觉得随时可能会有大规模用钱的情况。

  这是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,如果帝国繁荣,十年二十年不会有太大的波动,年轻一代就会选择消费,甚至超前消费。

  问题国家不能存钱,国家存钱那经济就流通不起来了。

  就如同孙暠,年年修路,年年在医药和常平仓的问题投入大量资金,更别说科研资金。

  花钱到什么程度,到张松出面提醒已经要到红线的程度。

  在孙暠看来,红线都不是很必要害怕,毕竟还有国债这条路可以走。只是华夏帝国目前的公信力,发行国债还有些早。

  银币是实心银币,当然不是纯银,纯银的硬度不行。

  模具发展到第三套才合格的原因,就是银币边上的防磨锯齿。这玩意能避免一些人,偷偷把边给磨掉,以此牟利。

  一个银币不说什么,可金币呢?一个不行,几百个呢?把粉末重新重铸,得到的金银就是利润。

  银币正面是孙暠的侧身像,这的确是孙暠的小心思。

  不求帝国永存,至少带着自己头像的货币,能够留在历史的长河里,一直传续下去。

  背面的长江两岸图案,刻得非常精美。金币的北面,则是黄河两岸图案。

  长江和黄河,都是华夏重要河流,尤其黄河更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。

  最初孙暠也打算把华夏龙图腾刻在上面,后来仔细想了想,决定保留。

  主要是以后帝国发展起来,可能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7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