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一百二十八章 各方反应_与南宋同行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大宋读者们不仅很快就明白所谓标点符号的用法了,而且还会借用它呢。

  其它报纸也有用的,只不过常常是一逗到底,最后来个句号,或者是引用一些浅显易懂的标点,比如问号和感叹号等等。

  基本文化的相似性让两岸的交流很容易的。

  《流求时报》的檄文像在黑夜里突然在天空中炸响的一枚礼花弹,吓人不说,它发出的五颜六色的光茫,就如同各个阶层不同的反应一样,各有特点。

  小市民阶层的反应平平,关心的不多。

  他们主要认为现在生活不错,为何要打仗呢,并表明打仗主要损失的还是普通百姓,这不好。

  再说了,何必管那北方地区过的如何?过好自己的生活为上------所以何必打仗呢?

  他们的生活依然如旧,该干嘛干嘛去。

  知识界里的人就鞑靼人的由来产生了不同的看法,至少有四个版本的说法在他们之间争论。

  至于说北方汉民嘛,归南来的就当是汉民,留在北方的就当时鞑靼人,圣人早就有言,夷人入华夏则为华夏人,华夏人入夷则为夷人,如此微言大义,何必纠结?!

  但是战争嘛,能不打最好。

  商界内的反响更是不同。

  不支持流求态度的多为不小商贩,他们认为这破坏了来之不易的和平经商的环境,万一战争扩大化了,全完了。

  有什么分歧,大家可以坐下来谈嘛。

  大商大户则普遍支持流求的态度,虽然他们基本上不表态。

  鞑靼人的管治压缩了他们经营空间,虽然大宋的市场已经足够大,但是,如果北方之地能够拿下来------他们不在乎再多一些市场。

  不表态,不代表不支持,他们仍然与流求商贸火热,双方有来有往很是热闹。

  武将们的看法同文官们差不多,分成两派,当然,所有的争执都是在私下里的。

  以吕文德为首的极少数大军阀宣扬要支持流求的行为,事实上,当战争和谈之后,他们真的有些受不了文官们的掣肘了。

  他们怀念先前那种不战不和的微妙局面,那时,他们的权力太大太自由了。

  如果支持流求的行为,也一样能达到那种局面,那么他们自然要暗中推动了。

  但是,一些中下级别的军官则不太支持这样公开的挑衅,没有战争,但是仍能领着俸禄,这是大多数中下级别军官们的梦想呢。

  文臣们则不太一样,有热血的中下级别官员,他们幻想着收复北方失地,甚至可能随着大宋的地方的扩大,都有可能升到更高的官职。

  但是沉稳派还是居多,特别是大宋的权力核心。

  他们在官方的邸报上,多多少少写了,要珍惜眼下来之不易的和平,以和为贵,搁置争议,共同发展,一切都要向前看,以民众的利益为重------战争对谁都不是好事情,总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7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